Redis-开发规范与性能优化


  • 键值设计
  • 命令使用
  • 客户端使用
  • 系统内核参数优化

键值设计

  • key名设计
    • 可读性和可管理性
    • 简洁性
    • 不要包含特殊字符
  • value设计:拒绝 bigkey (防止网卡流量、慢查询)
    • 字符串类型:它的big体现在单个value值很大,一般认为超过10KB就是bigkey
    • 非字符串类型:哈希、列表、集合、有序集合,它们的big体现在元素个数太多
    • string类型控制在10KB以内,hash、list、set、zset元素个数不要超过5000
  • 非字符串的bigkey,不要使用del删除,使用hscan、sscan、zscan方式渐进式删除
    • 防止bigkey过期时间自动删除问题
  • bigkey的危害
    • 导致redis阻塞
    • 网络拥塞
    • 过期删除:阻塞Redis
      • 使用过期异步删除 lazyfree-lazy-expire yes
  • bigkey的产生:程序设计不当&数据规模预料不清楚
    • 社交类:粉丝列表,如果某些明星或者大v不精心设计下,必是bigkey
    • 统计类:例如按天存储某项功能或者网站的用户集合,除非没几个人用,否则必是bigkey
    • 缓存类:将数据从数据库load出来序列化放到Redis里,这个方式非常常用,但有两个地方需要注意
      • 是不是有必要把所有字段都缓存
      • 有没有相关关联的数据
  • 如何优化bigkey
      • big list: list1、list2、…listN
      • big hash:数据分段存储
      • 如果bigkey不可避免,也要思考一下要不要每次把所有元素都取出来,删除也是一样
    • 选择适合的数据类型
    • 控制key的生命周期,redis不是垃圾桶
      • 建议使用expire设置过期时间(打散过期时间)

命令使用

  • O(N)命令关注N的数量:可以使用hscan、sscan、zscan代替
  • 禁用命令(rename):keys、flushall、flushdb,使用scan的方式渐进式处理
  • 合理使用select:redis的多数据库较弱,使用数字进行区分,很多客户端支持较差,同时多业务用多数据库实际还是单线程处理,会有干扰
  • 使用批量操作提高效率:控制一次批量操作的元素个数 (例如500以内,实际也和元素字节数有关)
    • 原生命令:例如mget、mset
    • 非原生命令:可以使用pipeline提高效率
  • Redis事务功能较弱,不建议过多使用,可以用lua替代:只提供了弱事务,不提供回滚(能不用尽量不用)
    • 命令本身有错,会回滚
    • 命令没错,执行报错,不会回滚
    • watch 实现乐观锁机制
  • 事务和pipline的区别
    • pipline是客户端行为,非原子,降低网络开销,某条命令失败后不影响后续命令的执行
    • 事务是服务端行为
  • 尽量使用pipline,尽量不用事务,可以用LUA保证事务原子性
    • EVAL script numkeys key [key ...] arg [arg ...]

客户端使用

  • 避免多个应用使用一个Redis实例
  • 使用带有连接池的客户端(JedisPool#getResource),可以有效控制连接,同时提高效率
    • maxTotal:最大连接数
      • 业务希望Redis并发量
      • 客户端执行命令时间
      • Redis资源:例如 nodes(例如应用个数) * maxTotal 是不能超过redis的最大连接数maxclients
      • 资源开销:例如虽然希望控制空闲连接 (连接池此刻可马上使用的连接),但是不希望因为连接池的频繁释放创建连接造成不必靠开销
    • maxIdle:maxIdle实际上才是业务需要的最大连接数,maxTotal是为了给出余量,所以maxIdle不要设置过小,否则会有new Jedis(新连接)开销
      • 连接池的最佳性能是maxTotal = maxIdle,这样就避免连接池伸缩带来的性能干扰
      • 并发量不大或者maxTotal设置过高,会导致不必要的连接资源浪费
      • maxIdle可以设置为业务期望QPS计算出来的理论连接数,maxTotal可以再放大一倍
    • minIdle(最小空闲连接数),与其说是最小空闲连接数,不如说是"至少需要保持的空闲连接数",在使用连接的过程中,如果连接数超过了minIdle,那么继续建立连接,如果超过了maxIdle,当超过的连接执行完业务后会慢慢被移出连接池释放掉
      • 如果系统启动完马上就会有很多的请求过来,那么可以给redis连接池做预热,比如快速的创建一些redis连接,执行简单命令,类似ping(),快速的将连接池里的空闲连接提升到minIdle的数量
  • 高并发下建议客户端添加熔断功能 (例如sentinel、hystrix)
  • 设置合理的密码,如有必要可以使用SSL加密访问
  • Redis对于过期键有三种清除策略
    • 被动删除:当读/写一个已经过期的key时,会触发惰性删除策略,直接删除掉这个过期 key
    • 主动删除:由于惰性删除策略无法保证冷数据被及时删掉,所以Redis会定期主动淘汰一批已过期的key
      • 针对设置了过期时间的key做处理
        • volatile-ttl:在筛选时,会针对设置了过期时间的键值对,根据过期时间的先后进行删除,越早过期的越先被删除
        • volatile-random:就像它的名称一样,在设置了过期时间的键值对中,进行随机删除
        • volatile-lru(推荐):会使用 LRU 算法筛选设置了过期时间的键值对删除
        • volatile-lfu:会使用 LFU 算法筛选设置了过期时间的键值对删除
      • 针对所有的key做处理
        • allkeys-random:从所有键值对中随机选择并删除数据
        • allkeys-lru:使用 LRU 算法在所有数据中进行筛选删除
        • allkeys-lfu:使用 LFU 算法在所有数据中进行筛选删除
      • 不处理
        • noeviction(默认):不会剔除任何数据,拒绝所有写入操作并返回客户端错误信息"(error) OOM command not allowed when used memory",此时Redis只响应读操作
      • 淘汰算法
        • LRU 算法(Least Recently Used,最近最少使用):淘汰很久没被访问过的数据,以最近一次访问时间作为参考
        • LFU 算法(Least Frequently Used,最不经常使用):淘汰最近一段时间被访问次数最少的数据,以次数作为参考
        • 当存在热点数据时,LRU的效率很好,但偶发性的、周期性的批量操作会导致LRU命中率急剧下降,缓存污染情况比较严重。这时使用LFU可能更好点
        • 如果不设置最大内存,当 Redis 内存超出物理内存限制时,内存的数据会开始和磁盘产生频繁的交换 (swap),会让 Redis 的性能急剧下降
        • 当Redis运行在主从模式时,只有主结点才会执行过期删除策略,然后把删除操作”del key”同步到从结点删除数据
    • 当前已用内存超过maxmemory限定时,触发主动清理策略

系统内核参数优化

  • vm.swapiness
    • 在Linux中,并不是要等到所有物理内存都使用完才会使用到swap,系统参数swppiness会决定操作系统使用swap的倾向程度
    • swappiness的取值范围是0~100,swappiness的值越大,说明操作系统可能使用swap的概率越高
    • 一般需要保证redis不会被kill掉
      • linux内核版本<3.5,那么swapiness设置为0,这样系统宁愿swap也不会oom killer
      • linux内核版本>=3.5,那么swapiness设置为1,这样系统宁愿swap也不会oom killer
    • OOM killer 机制是指Linux操作系统发现可用内存不足时,强制杀死一些用户进程(非内核进程),来保证系统有足够的可用内存进行分配
    • 配置
      • cat /proc/version #查看linux内核版本
      • echo 1 > /proc/sys/vm/swappiness
      • echo vm.swapiness=1 >> /etc/sysctl.conf
  • vm.overcommit_memory (默认0)
    • 0:表示内核将检查是否有足够的可用物理内存 (实际不一定用满) 供应用进程使用
      • 如果有足够的可用物理内存,内存申请允许
      • 否则,内存申请失败,并把错误返回给应用进程
    • 1:表示内核允许分配所有的物理内存,而不管当前的内存状态如何
    • 如果是0的话,可能导致类似fork等操作执行失败,申请不到足够的内存空间
      • Redis建议把这个值设置为1,就是为了让fork操作能够在低内存下也执行成功
  • 合理设置文件句柄数
    • 操作系统进程试图打开一个文件(或者叫句柄),但是现在进程打开的句柄数已经达到了上限,继续打开会报错:“Too many open files”
    • ulimit ‐a 查看系统文件句柄数,看open files那项
    • ulimit ‐n 65535 设置系统文件句柄数
  • 慢查询日志:slowlog
config get slow*  #查询有关慢日志的配置信息
config set slowlog‐log‐slower‐than 20000 #设置慢日志使时间阈值,单位微秒,此处为20毫秒,即超过20毫秒的操作都会记录下来,生产环境建议设置1000,也就是1ms,这样理论上redis并发至少达到1000,如果要求单机并发达到1万以上,这个值可以设置为100
config set slowlog‐max‐len 1024 #设置慢日志记录保存数量,如果保存数量已满,会删除最早的记录,最新的记录追加进来。记录慢查询日志时Redis会对长命令做截断操作,并不会占用大量内存,建议设置稍大些,防止丢失日志
config rewrite  #将服务器当前所使用的配置保存到 redis.conf
slowlog len     #获取慢查询日志列表的当前长度
slowlog get 5   #获取最新的5条慢查询日志。慢查询日志由四个属性组成:标识ID,发生时间戳,命令耗时,执行命令和参数
slowlog reset   #重置慢查询日志

文章作者: 钱不寒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钱不寒 !
  目录